(土的承載比(CBR)試驗(JTG E40-2007/T 0134-1993) 1 目的和適用范圍 1.1 本試驗方法只適用于在規定的試筒內制件后,對各種土和路面基層、底基層材料進行承載比試驗。(注:規定的試筒即:內徑152mm、高170mm的金屬圓筒。另外此試驗除了土外,也適用于路面基層、底基層材料,如無機結合料穩定類材料。) 1.2 試樣的最大粒徑宜控制在20mm以內,最大不得超過40mm且含量不超過5%。 2 所需儀器設備 2.1 圓孔篩:孔徑40mm、20mm、5mm各1個。 2.2 試筒:同擊實試驗(98次擊實)。 2.3 夯錘和導管:同擊實儀。 2.4 貫入桿:端面直徑50mm、長約100mm的金屬柱。CBR承載比試驗方法及所需儀具(日本的JIS A1211-2009中貫入桿的端面直徑為50mm±0.12mm,長200mm。) 2.5 路面材料強度試驗儀或其他荷載裝臵:量程不小于50KN,速率為1mm/min。 2.6 百分表3個(這里提到的百分表是用于本試驗的膨脹量試驗,即只需要做一組的試件,我個人認為只需要做98擊對應的最大干密度時的CBR。)。 2.7 試件頂面上的多孔板:多孔板直徑為150mm(日本的JIS A1211-2009中多孔板的直徑為148mm±0.6mm,孔直徑在2mm以下,質量為5kg±0.04kg,且為黃銅制。)。2.8 多空底板。 2.9 支撐百分表的架子。 2.10 荷載板:直徑150mm,中心孔眼直徑52mm,每塊質量1.25kg,共4塊,并沿直徑分為兩個半圓塊。(日本的JIS A1211-2009中每塊質量為1.25kg±0.01kg,且為鉛制。) 2.11 水槽:槽內水面應高出試件頂面25mm。 2.12 其他。 3 承載比試驗試樣 取具有代表性的風干試料(可在50℃烘箱內烘干),將土顆粒搗碎,盡量不使土或粒料的單個顆粒破碎,土團搗碎均勻后過5mm的篩。(這里容易把土樣直接過5mm的篩,把5mm以上的部分直接丟掉,這樣得到的樣品就不具備代表性了,且對試驗結果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,這樣的操作是不合理的。) 取代表性的試料50kg,過40mm的篩(這里是分析土樣是否符合試驗要求的,即1.2條的要求。)。將已過篩的試料按四分法取出約25kg。再用四分法將取出的試料分成4份,每份質量6kg,供擊實和制試件用。(這里我本人感覺不合理,4份試樣,每份6kg,在這里要求的擊實是采用表T 0134-2中Ⅱ-2規定的層數和擊數,即重型擊實,試筒體積為2177cm3,分3層98擊,4份試樣共24kg,擊實試驗都不能滿足,更何況還要制件。) 實驗步驟4.3中,將其余3份試料,按最佳含水率制備3個試件。(我個人認為這里也有很多注意點,在制備試樣的過程中,一定要把土樣拌勻,使制備的3個試樣的含水率誤差在最小,或者3個試樣可以一次在一起拌勻。因為在試驗的最后5.7條的要求中,3個平行試驗的結果計算的干密度偏差在0.03g/cm3,一旦含水率誤差較大,CBR承載比試驗方法及所需儀具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是直接的,我認為只要把試樣拌合均勻,干密度的偏差是可以控制在0.03g/cm3經度范圍內的。) 需要時,可制備三種干密度試件。每層擊實分別為30、50、98次,使試件的干密度從低于95%到等于100%的最大干密度。(這里有一點我認為往往會存在一個誤區,在CBR試驗的報告中,列出的是93%最大干密度、94%最大干密度、96%最大干密度所對應的CBR值,很容易就會認為是30、50、98次擊實所對應的干密度的CBR值,這個是錯誤的。) 制件時,方法基本上同擊實試驗,只是擊實試驗最后要求試樣不宜高出筒高6mm,這里就變成了10mm,是不是個錯誤,不再分析,感覺在最佳含水率的情況下,滿足試件不高出筒高6mm是合適的、可控的。 泡水測膨脹量4.6.1中,在試件制成后,取下試件頂面的殘破濾紙(這張濾紙是在制件時放在墊塊上),放一張好濾紙,并安裝多孔板及荷載板,架表。這里沒有提到是否在試件的底部放濾紙,我個人在試驗中一直在試件的底部放濾紙的,因為在試驗的過程中,如果試驗的土樣為粉土,經過泡水4晝夜,很容易使試件中的試樣經多孔底板的孔眼流失,對試驗的結果也會造成影響。 貫入試驗中,T 0134-1993給出的是通過記錄測力計的百分表讀數,來控制記錄2個貫入量的百分表讀數,并且在貫入量達到2.5mm時